智能汽车新高度 打造极致个性化体验


ADAS及自动驾驶总监Hong Bae.png

ADAS及自动驾驶总监Hong Bae

作为全球首款互联网生态电动车,FF 91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性能推向了新的高度。

FF 91不但拥有自我学习和自我进化的功能,还可通过持续感知并主动学习用户的行为习惯,为用户提供无限个性化的体验。

作为极致智能的“新物种”,随着用户使用FF 91频次的增加,这款车会变得愈加智能。通过持续不断深度分析用户的驾驶习惯和生活方式,FF 91能够预知用户需求。通过不断的自我进化,FF 91的人工智能科技能够使每位驾驶者都拥有独特的体验,并将持续优化。

全面的自动驾驶准备与无人代客泊车系统

现场演示自动泊车功能.png

现场演示自动泊车功能

“我们在FF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,今天很兴奋在这里跟大家介绍介绍其中一部分。” ADAS及自动驾驶总监Hong Bae表示,FF 91是目前最智能的汽车产品。该车辆不仅具备人工智能学习能力,并可通过持续感知并主动学习用户的行为习惯,为用户提供无限独特的个性化体验。

自动驾驶能力是FF 91智能化的重要体现,而FF 91已经为自动驾驶做好了准备。

FF 91将搭载实现自动驾驶最先进的传感器——激光雷达,是全球首款搭载智能升降3D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型。

通过使用激光脉冲来探测和测距,FF 91搭载的激光雷达不仅能将周围环境数据信号合成3D地图,还将通过所有传感器数据的整合和融合算法,更加智能的决定如何操控汽车。脉冲激光智能绘制周围地图能排除天气因素的干扰,提供最安全的驾车体验。

此外, FF 91整车共搭载包含摄像头,雷达和超声波在内的超过30个传感器。基于传感器系统这一“第二双眼镜”以及不仅在传感器数量上超越市场上其他车型,FF 91还拥有业界领先的数据计算能力,基于传感器融合算法,FF 91可以实现更为智能的驾驶决策。

而无人代客泊车系统更让FF 91成为智能抢车位神器——驾驶者下车后可让FF 91自动寻找车位并停好车,用户再也不用担心停车的问题。当用户需要使用车辆时,通过手机上的 FF Control app来召唤FF 91。或者提前命令FF 91在指定时间及指定地点接驾。FF 91不仅可以在停车场和私有道路提供无人代客泊车服务。在未来法律允许后,FF 91还可以在任何用户想去的地方实现这一功能。

FF自动驾驶负责人Hong Bae现场演示了无人自动泊车功能,无人驾驶状态的FF 91工程车在复杂的停车场环境中自动找到车位并成功泊车,这也是该项功能首次在量产车型上得以实现。

“我们很慎密、认真而勇于创新地去发展这个新物种,它不只是具备自动驾驶等新功能,而是要提供给用户一个全新的体验,最重要的是,而用户安全始终是我们最最优先考虑的。” Hong Bae说。

FF 91已经做好的自动驾驶的准备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性能最强劲的电子控制单元(ECU)。在完全自动驾驶合法上路之前,ECU 会驱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,这是车辆主动安全最前沿的科技。

与其他车辆相比,FF 91具有明显更多的传感器,并具有极致运算能力、更敏捷的思考和更深度的学习能力,能快速地从所有这些传感器提取对象信息。值得一提的是,FF的合作伙伴英特尔,是自动驾驶芯片技术的领导者。

身份传感系统与面部识别

为了实现极致的个性化用户体验,FF 91搭载了一套能够识别用户身份的内部传感器。通过车内每个座位配置的单独摄像头、麦克风和其他的传感器组成的传感系统,FF 91能够通过用户的脸,声音甚至体重来识别用户的身份。

FF 91能够根据用户的数据,自动帮用户把座椅调到合适位置,打开空调并调整到用户舒适的温度,自动加载用户喜欢的歌曲等其他内容以及导航路线规划。一切就像用户自己操作的一样。

FF 是全球首个在汽车上应用面部识别技术的车企。安装在B柱的摄像头能够通过面部识别确认用户的身份,并允许进入车辆。FF 91不仅能够实现面部识别,还能够区分面部表情。

FF 91通过实时监测用户的心情来更好地适应用户需求。它甚至能够通过音乐,温度,气味,内容,按摩等功能来自动匹配用户的情绪。用户的面部识别数据会自动并安全的保存在FF 91车中,并不会上传到云端。

无缝进入系统淘汰车钥匙

FF专有的“无缝进入”系统,将是当下最为智能的无钥匙迎宾系统,用户无需使用传统钥匙,便可轻松进入FF 91车内。作为全球第一台不需要钥匙的车,FF 91会在用户到达设定的人车距离时自动识别。当户用手机“唤醒”FF 91后,它会自动打开车门迎接,并主动将车内温度、座椅、后视镜、音乐和显示屏等调整至用户的习惯设置模式。

如果用户的手机不在身边,也可以通过面部识别技术确认用户身份,并具有亲属权限设置功能,以实现无缝式进入。FF 91的无缝式进入系统是多模式的,设计之初就考虑的用户的最佳使用感受,最便捷的使用体验以及未来技术升级。


注:本文转载自中国信息产业网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有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

评论





0.1036s